企業(yè)文化
company culture
“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。不要小看梁家河,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。”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評價40多年前他扎根梁家河這個小山村七年的經(jīng)歷。為了對“大學問”一探究竟,我懷著虔誠與求知的心態(tài),認真閱讀了這本《梁家河》,感觸良多。
這本書的背景雖然是上世紀70年代,但對于當今的青年人來說,即便歷史環(huán)境差異巨大、社會變遷日新月異,但亦能得到思想的共鳴和靈魂的滋養(yǎng),書中關于一個青年人如何面對艱難環(huán)境也能以書為伴的向上精神,一心向黨與人民群眾攻堅克難的擔當故事,無不讓作為黨員的我心生敬佩、見賢思齊,無不讓我對堅持中國共產(chǎn)黨領導、踐行“兩個維護”的重要意義更加篤定。
知青歲月勇?lián)?,梁家河畔鑄脊梁?!艾F(xiàn)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觀念,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點,也是在延安形成的。”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歲月并非始終坦途,城市與鄉(xiāng)村、平原與山區(qū)、繁華與貧困、開放與封閉、東部與西部等巨大差異深深地震撼了他。來自繁華北京的青年初到梁家河時自然難以適應,加之生活習慣的不同帶來的隔閡,曾讓他萌生“逃離”的念頭,并付諸行動。五個月后,他帶著一臉煤土、滿心現(xiàn)實的洗禮歸來,從此開啟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生涯。他以實際行動展現(xiàn)出勇于擔當作為、敢于直面斗爭的精神,在困境中砥礪前行,逐漸成長蛻變,觸摸到真實的鄉(xiāng)土中國,實現(xiàn)了從迷茫到堅定的轉變,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了榜樣。
困苦砥礪志如磐,初心閃耀梁家河。梁家河的歲月,是一部寫滿艱辛與奮斗的長卷。習近平總書記在此經(jīng)歷的重重困難,如同一粒粒磨礪意志的砂石,鑄就了他如磐的信念與閃耀的初心。
在梁家河嚴重缺水,百姓生活用水極為困難,需長途跋涉到黃河邊取水,山路崎嶇,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。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村民在村子附近勘探水源,雖多次失敗,但憑借堅定信念最終找到合適位置。他與村民一同掄鎬揮鍬,手上磨出血泡也不放棄,經(jīng)過艱苦努力,水井打成,清泉涌出,村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,他也贏得村民的信任與尊敬。在梁家河的日子里,習近平總書記無論是面對生活困苦,還是解決發(fā)展難題,始終堅守初心,砥礪前行。他刻苦讀書學習,在書籍中汲取智慧與力量,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(jīng)典著作,還是各類歷史、文學、科技書籍,都成為他知識儲備的源泉,讓他擁有了更廣闊的視野與深邃的思考。他努力適應環(huán)境,與鄉(xiāng)親們同甘共苦,從修建知青窯洞到改善村民生產(chǎn)生活條件,一步步攻堅克難。他不斷自我革新,將個人理想與鄉(xiāng)村發(fā)展緊密相連,把個人信念融入為人民服務之中,在艱難困苦中磨練意志,積累經(jīng)驗,為日后擔當更大使命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信念為光守使命,紀檢擔當鑒忠誠。梁家河的經(jīng)歷鑄就了習近平總書記堅定的信念。陜北高原的七年知青生活,如同人生課堂,塑造了他的人生軌跡,也鑄就了其“堅定信念、一心為民”的精神底色。有一次,村里的沼氣池建設遇到了技術難題,許多人都打起了退堂鼓。習近平總書記卻沒有絲毫退縮,他親自查閱資料、四處請教專家,甚至跑到鄰村去學習取經(jīng)。在炎熱的夏日,他不顧蚊蟲叮咬,在沼氣池邊一待就是一整天,仔細研究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出現(xiàn)問題的地方。終于,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沼氣池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,為村民們帶來了清潔的能源,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。
從梁家河走出的他,始終心懷對人民的深情,秉持對國家的擔當。這份信念,是共產(chǎn)黨人的初心體現(xiàn),是為人民謀幸福、為民族謀復興的使命堅守。對于廣大紀檢干部而言,更要從習近平總書記的經(jīng)歷中領悟信念的力量,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,保持政治定力,堅定理想信念,敢于監(jiān)督執(zhí)紀,以零容忍態(tài)度維護黨紀嚴肅性。在新時代的征程中,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楷模,堅守初心,心懷信念之光,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努力,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。(楊倩)